记忆中的老裁缝

白癜风患者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8637.html
老师傅在缝纫机上裁缝

戴着套袖,胸前挂了一副老花眼镜,还有软尺、画粉,缠着布条的长把剪刀、烧炭的熨斗、老掉牙的蝴蝶牌缝纫机--老裁缝一直在我的记忆里。

那天好不容易在塘河边的一条小巷里,找到了那家裁缝店,我们小时候的衣服都是他替我们做的,现在这条老街上,只有他还在坚守着这份手艺。还记得当年每当母亲拿到衣服,就会迫不及待地给我们穿上,眼睛里像是泛着光,那种喜悦让我一生难忘。

早晨的阳光从东边山头跃出的时候,他仍旧默默地把厚厚的门板一块一块地拿到门的一旁小心地搁好,他的一天又一天,一直就是这样开始的。就这样,他在这老街的裁缝店铺的小天地里,为塘河老镇的百姓做了一年又一年的衣裳。

量身、选布、描线、剪裁……几乎是他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对于手工制衣的每一道工序,他都烂熟于心。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周而复始地“裁剪”“画线”“缝纫”“锁边”“熨烫”。有时候一个下午,剪刀都没有离开过,手上早已磨起了厚厚的老茧。

在那个年代,裁缝师傅是很吃香的,夏季开始时和过年添新衣都是要预订的。那个年代农村人穿衣不外乎黑蓝灰青四色。男的穿中山装、军便装或西装配西裤,女的衣服和男的差别不大,裤子以萝卜裤居多,款式单一。那时候流行的布料是纱卡、的确良和棉布。裁缝店铺里都是搁着一捆一捆的布匹,顾客来了,选了颜色质地都合心意的布,裁缝就拿条尺子,依照你身子的高矮胖瘦,上下左右量了量,量出来的就是你衣服的尺码,然后记在小本子上。过了一段时间,你就可以拿到合身的崭新衣服。

其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裁缝”这个行业就相当于铁饭碗,八十年代达到顶峰。但裁缝的黄金时代并没有持续多久,纺织工业时代的量产化制衣企业开始冲击裁缝这个手工业时代的职业。随着服装市场的更迭换新,电商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做衣服”这个概念就慢慢模糊了“裁缝”这个行当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现在不少温州裁缝师傅如今成了企业家,有的企业甚至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有一段温州裁缝的话很典型:“我是个裁缝。最早是一个村庄的裁缝,后来变为一个城市的裁缝,现在有幸成为中国的裁缝,希望以后还能成为全球的裁缝。”裁缝老司到外地开店的也很多,年轻一代继承老辈传统技艺,缝工精细,还不断推出新潮式样,突出个性。现代服饰企业遍地开花,做衬衫、西服、夹克衫、运动衫、内衣、领带、工作服,大批量、流水线、标准化生产。

只有塘河边的老手艺人,还在“守艺”。或许在一针一线间,他早已领悟到手工制衣的温暖情怀,他一直在坚守着这份传统和细腻。虽然近几年,来店铺定制衣服的人群,越来越少,但是他对手艺的标准没有丝毫改变。他早已融入了塘河水乡的风土人情,将生活与生存托付给塘河。

夕阳余晖斜斜地漫照在老街边,他手抚暖暖茶杯,普洱老茶的雾气在昏黄的阳光下袅然弥漫。恍惚中,他感到什么都没有改变,老街沧桑如昔,普洱茶香温淳如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yan.com/myws/126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