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朱古亭师长,浙江中医学院讲解、主任医生。朱师长幼承庭训,师禀家学,临证阅历充分,临床疗效真切,深受病家书任。
本日推送为朱师长医治胆囊炎的阅历方,从理法方药方量均有详细阐明,有长辈这样,乃吾等子弟之大幸哉!
胆囊炎是当代医学的病名,故国医学虽无胆囊炎的称号,但在胃脘痛、胁痛、肝胀、结胸、黄疸等阐明中相像本病的病症却有充分的记录。
如《灵枢·胀论篇》记录中有“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嗟叹。”
《灵枢·经脉篇》有“胆足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嗟叹,胸胁痛,不能转侧。”
《伤寒论》中有“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交往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有“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等文,别的,李梴的《医学初学》中也有较详细的记录。
1胆的生理及
胆与其余脏腑的联络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它既具备传而不藏,实而生气等各腑公有的个性,又和其余各腑不同,具备储存精汁和不转输水谷残余的个性,是异乎凡是的六腑器官之一。
胆的紧要生理功效是储备胆汁,分泌胆汁,胆中精汁注入肠中,能增进饮食品的消化吸取。
胆附寄予肝下,经过经络的联络,与肝互为内外。肝与胆在生理上互相联络,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有协助肝的疏泄效用。而胆汁原因于肝,《难经》云:“肝之余气,溢于胆,聚而成精汁。”
是以,若肝的疏泄反常,则会影响胆汁的寻常分泌。反之,胆汁的分泌反常,也会影响到肝。
丁甘仁师长在一例医案中提到:“肝胆同宫,肝郁则清静之府岂能无动……”故临床上不断肝病与胆病有宛如的病症浮现。
由于胆中所藏精汁,参加胃肠的气化运动,联合达成“化水谷,行津液”的生理经过。是以,脾胃的起落行动也有赖胆的疏泄效用,而胆的分泌胆汁,又与胃肠的更虚更实行动有紧密瓜葛。
前人以为肝胆在人体的性命运动中,好像春阳之气,发陈滋长,故把肝胆喻为“万物之路”,以通达周密之阴阳。
而人体后天的生化之源在于脾胃,五脏六腑秉气于胃,取决于胆,故把脾胃喻为“万物之地”,以滋润万物成长。
2病因病机
本病的产生,与气滞、湿热、饮食不节、虫积等成分相关。
1.气滞
气滞是胆病产生的急迫成分之一。据当代医学研讨,胆汁的淹留是胆道疾患的急迫缘由之一。
明朝医家张景岳说:“郁则聚积不成,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做矣。”
他指出了由于气滞负气机起落反常,精血结聚不化而为病。
2.湿热
气机怫郁,不能宣行水道,阻滞而生湿。湿浊内留,性情不能宣达,郁蒸而生热,胆为“中精之腑”,湿热壅阻,胆道不利而病发。
3.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或癖好喝酒,损伤脾胃,则脾失健运,湿滞不化,蕴于肝胆,使肝失疏泄和胆汁分泌不畅而病发。
4.虫积
虫积也许滋长湿热,湿热则有益于虫体的寄生。蛔虫性喜钻窜,窜入胆道,致使肝失疏泄,胆汁郁滞,不公例痛。
以上缘由都可致使肝胆气滞,湿热郁阻,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效,使胆汁分泌不畅,胆汁郁结,肝郁生火,与日俱增,久经煎熬结为砂石。
3临床体现
从临床病症来看,以气滞、湿热、实火占多数。
气滞的病症体现为右胁绞痛或窜痛,不断多为阵发性,肩背部喷射痛,无显然寒热与黄疸浮现,伴随头晕、口苦、纳呆、嗳气、恶心、吐逆,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象多弦细。
湿热的病症体现为右胁接连胀痛,有寒热或黄疸浮现,伴随口苦、咽干、心烦、恶心、吐逆、尿赤、便秘或溏,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多为弦数或滑数。
实火的病症体现为右胁胀痛或暴痛较甚,寒热或高热,头痛,伴随口苦、口渴、咽干、腹胀、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燥,脉象多为弦数或洪数。
以上三种,气滞型常由于精力成分而引发,也许使痛势加剧,临床上对照常见。
胆囊炎,胆石症不断互为因果,临床上偶尔两者同时存在,有的痛楚较甚,经常一再发生,对矫健影响很大。
4医治用药
遵循胆病宜清宜利的准则,笔者以自拟柴胡郁金汤为主,即四逆散加郁金、天花粉、延胡索、香附共八味药为根基方。
四逆散出于《伤寒论》少阴篇,药味构成为柴胡、芍药、积实、甘草四味,原治少阴病阳郁不达的四逆证。
《伤寒论新注》引“蕉窗方意”解本方条云:“是也大柴胡汤之变方,其腹形专凝集于心下及两胁下而甚强,且在胸中,并两胁亦拘急甚。惟实热少,故不必大黄、黄芩,惟用和气心下与两胁下之药为主。”
个中芍药与甘草,又是芍药甘草汤,出于《伤寒论》太阳篇,原治汗后伤阴,足挛急证。《医学心悟》云:“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
柴胡郁金汤中,柴胡之功能为疏肝解郁,芍药养阴柔肝,枳实破气消积,甘草调脾胃和诸药。再加郁金、天花粉、延胡索、香附,以清热消肿、活血利气。
总之,本方具备疏肝利胆、清热消肿、解痉止痛的效用。并遵循不同病症随证加药。
如右胁痛楚较甚,加广木香9克,金铃子9克,巩固利气止痛效用;
饮食不振,精力疲惫,大便虚假,属脾弱气虚,健运反常者,加西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炒鸡金10克、炒谷芽12克;
因湿热内阻,胸痞恶心,口苦尿赤,发烧或浮现黄疸者,加藿香9克、佩兰9克、厚朴6克、黄芩9克、黄连3克,茵陈20克,清化湿热;
实火内盛,肠胃积热,头痛发烧,口苦咽干,腹胀便秘者,加龙胆草3克、芒硝9克、大黄6克,咸寒苦降,清利通便;
因阴虚血热,舌红绛,头晕口燥,有低热或有出血病症者,加杞子10克、甘菊花6克、玄参10克、麦冬12克、丹皮6克、旱莲草10克、生地15克,滋阴生津退热;
大便秘,加麻仁10克、栝楼仁10克,以润肠腑;
因结石而痛甚者,加鸡内金10克、款项草30克、海金砂9克、芒硝9克(分两次闯入药汁内消溶),利胆排石;
痛定或手术后,脘腹又有滞胀不舒,食欲不振,神力疲惫,脉细弱,舌胖有齿形者,是脾胃空虚、气滞不运,用香砂六君法健脾胃而调中气。
剂量应用寻常的罕用剂量,并遵循体质和病情的不同,柔软控制应用。
根基方的剂量:柴胡4.5克、炒枳实6克、芍药10克、甘草5克、郁金10克、天花粉12克、延胡索9克;如痛甚,白芍可加至15克。
肝胆脾胃有着互相影响,肝胆气郁,轻易侵害脾胃性能,故在用药时应试虑携带脾胃之气。
如用滋润药时,避免妨碍脾胃运化,在所用的补药中,参加一二味芬芳健胃药,使脾胃之气通达而免滞胀之弊;
如用苦寒清热药时,避免损伤脾胃清阳之气,也应参加芬芳健胃药,使脾胃运化不受影响。
非常关于慢性胆囊炎,由于疾病久延一再发生,脾胃真气早受消耗,尤宜调补中气,增长对疾病的抵挡力和更生才能。故疗养脾胃之法,为中诊医治上的急迫一环。
注:本文选摘自《朱古亭临证录》,浙江科学本领出书社出书,年7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