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准备
1.1技术准备
(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木胶合板模板制作的几何形状、尺寸要求,龙骨的规格、间距,选用支撑系统。
(2)模板备料:按照模板设计图或明细及说明进行材料准备。
(3)根据模板设计要求和工艺标准,向班组施工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1.2材料准备
(1)模板采用规格为mmmm15mm胶合板拼装,模板龙骨用于40mm90mm方木参考选用。
(2)模板及龙骨材料质量必须符合其设计要求。安装前先检查模板和方木的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3)支架系统:48*3.0钢管、扣件等。
二、夹层线条支撑剖面图
立杆上端配合U托施工,U托外漏长度不得大于mm,插入立杆长度不得小于mm;最上层水平杆至模板底立杆长度长度不大于0.5m;最上层水平杆以上立杆自由段不大于0.2m。在架体内部横向每5m~8m,应由底至顶设置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2m~3m,剪刀撑角度45~60°。另外,增加线条架体抗倾覆能力,线条支撑架与两侧框架柱连接,采用钢管架抱柱方式。
三、满堂支撑架构造要求
3.1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a不应超过0.5m。
3.2立杆接长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水平杆长度不宜小于3跨。
3.3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50**木块)。
3.4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3.5脚手架立杆对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立杆采用对接接长时,立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3.6纵向水平杆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的1/3(如下图);
(2)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mm;
3.7剪刀撑的固定应符合: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水平杆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mm。
3.8满堂支撑架的可调底座、可调托撑螺杆伸出长度不宜超过mm,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mm。
3.9当满堂支撑架高宽比不满足《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附录C表C-2~表C-5的规定(高宽比大于2或2.5)时,满堂支撑架应在支架四周和中部与结构柱进行刚性连接,连墙件水平间距应为6m~9m,竖向间距应为2m~3m。在无结构柱部位应采取预埋钢管等措施与建筑结构进行刚性连接,在有空间部位,满堂支撑架宜超出顶部加载区投影范围向外延伸布置(2~3)跨。支撑架高宽比不应大于3。
3.10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值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检查验收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四、质量要求
4.1模板、支架杆件和连接件的进场检查
4.1.1模板表面应平整;胶合板模板的胶合层不应脱胶翘角;支架杆件应平直,
应无严重变形和锈蚀;连接件应无严重变形和锈蚀,并不应有裂纹;
4.1.2模板规格、支架杆件的直径、壁厚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4.1.3对在施工现场组装的模板,其组成部分的外观和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4.1.4有必要时,应对模板、支架杆件和连接件的力学性能进行抽样检查
4.1.5对外观,应在进场时和周转使用前全数检查;
4.1.6对尺寸和力学性能可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抽样检查。
4.2对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检查
对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检查应检查其数量和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的允许偏差表表6-1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4.3对现浇结构模板的检查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于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对现浇结构模板,应检查尺寸,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应符合表6-2的规定。
浇结构模板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表6-2
4.4主控项目
6.4.1安装现浇结构的上下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
检查数目: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对照模板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方案观察。
6.4.2在涂刷模板隔离剂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槎处。
检查数目: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
4.5一般项目
4.5.1模板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
(3)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4)对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装饰混凝土工程,应使用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模板。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4.5.2用作模板的地坪、胎模等应平整光洁,不得产生影响构件质量的下沉、裂缝、起砂或起鼓。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4.5.3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0-3/0。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不少于3面。
检验方法: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五、文明、环保施工措施
5.1防止扬尘污染措施
(1)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砖砌围墙进行现场围挡,并保证高度在2.5m以上。对易飞扬细颗粒散体材料,安排在临时库房存放或用彩条布遮盖;运输时采用彩条布遮盖或其他方式防止遗撒、飞扬;卸装时要小心轻放,不得抛撒,最大限度的减少扬尘。
(2)对进出现场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清扫,做好防遗撒工作。在土方开挖运输期间,设专人负责清扫车轮,并拍实车上土,对松散易飞扬物采取遮盖。
(3)临时施工道路进行路面硬化,在干燥多风季节定时洒水。
(4)、结构施工中的施工垃圾采用容器吊运至封闭垃圾站,并及时清运。运输车不得超量运载,运载工程土方最高点不超过车辆槽帮上沿50cm,边缘低于车辆槽帮上沿10cm,装载建筑渣土或其他散装材料不得超过槽帮上沿。
(5)、施工现场内应对施工设备、材料堆放、场地道路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做好排水的现场管理工作,污水须经沉淀滤清后才可排向市政管道。
(6)、设置专人清扫道路,每天晚上下班前将加工区清理干净。
5.2噪声
在模板的安装、调查、拆卸、清理及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噪声的排放。不准用大锤等工具砸、敲,制造人为噪音;特别是在夜间施工时需要注意控制噪音分贝在规定范围内(昼间70dB,夜间55dB)。不得影响周围居民休息。
5.3施工废弃物
(1)模板拆卸后集中吊往模板存放区清理、存放;
(2)模板上的水泥残块清理下来后集中运往现场的垃圾站,不得随意弃洒;墙体剔除的水泥碎块也应派专人清理干净,运往垃圾站;
(3)拆下来的废旧螺栓、螺母等不得随意丢置,应收集起来清理备用或回收;
(4)已报废模板则应集中回收处理,不得乱仍乱放;
(5)模板所用的脱模剂是挥发性化学物品,容易污染环境,需实行封闭式、容器式的管理和使用,尽量避免因泄露、遗洒而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业前对操作者进行指导,使用时注意涂刷均匀,不要过多,以免洒在地上污染地面。
(6)整个模板堆放场地与施工现场应达到整齐有序、干净无污染、低噪音、低扬尘、低能耗的整体效果。
六、成品保护措施
6.1模板进入现场按布置图分规格摆放,吊装,安放,落地时尽可能避免强烈碰撞,以免损坏模板板面及龙骨。
6.2所有浇注砼的操作平台脚手架不得与模板的支撑直接连接。
6.3支好的模板上不得走人,堆料。
6.4个别损坏的竹木模板,根据损坏程度重新加工或报废。
6.5墙模合模前,对于已固定好的门、洞模,不能有任何碰撞。
6.6拆下的模板及时清理,刷好脱模剂保护。
6.7门窗洞口、柱等的阳角用15mm厚、2m高、5cm宽的板条保护。
6.8楼梯踏步用15mm厚木胶合板保护。
6.9模板在吊装时严禁碰撞墙体及钢筋。
6.10支完模后,应保持模内清洁,不准用拼好的模板作临时依靠。
6.11在顶板模板上堆放钢筋等材料时,集中荷载不能过大,材料尽量分散堆放。
6.12拆模板不得硬撬或大锤敲击,拆下的模板应分规格堆放,及时补涂防锈剂,禁止用塔吊吊拉模板。
6.13模板脱模剂涂刷要均匀,严禁出现流淌现象,严禁污染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