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某某,男,53岁。年6月3日初诊。胆囊炎,右上腹疼痛则不能忍耐,在床上打滚,痛从胆区向胸部放射。
刘渡舟先生问:“大便干不干?”
患者答:“大便偏干”;
先生问:“心烦不烦?”
患者答:“烦”。
舌红,苔白厚腻滑,脉沉弦滑。用大柴胡汤。
处方: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5g、大黄5g、枳实12g、白芍15g、生姜12g、苍术12、厚朴14g、陈皮14g、大金钱草12g、虎杖20g、海金沙10g(布包)、郁金10g、茵陈15g、栀子10g。7剂。
年6月10日二诊。疼痛减轻,可以忍受,不再打滚了,大便泻了2次。现每天1次大便,尿黄。舌正红,苔白腻,脉弦数。用大柴胡汤合平胃散加草果。
处方: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5g、大黄4g、枳实12g、白芍15g、生姜12g、苍术12g、厚朴14g、陈皮12g、青皮12g、草果4g、片姜黄12g、橘叶10g。7剂。
年6月24日三诊。胆区胁腹疼痛已止,唯左胸有一点疼,大便偏稀,时口苦、恶心。舌正红,苔腻。用小柴胡汤。
处方:柴胡16g、黄芩12g、半夏16g、生姜10g、苍术10g、陈皮10g、青皮10g、大金钱草30g、川楝子10g、元胡10g、香附10g、川芎10g。7剂。
辨证用方思路:
一诊根据右上腹剧痛,大便偏干,心烦,脉弦滑,辨为大柴胡汤证;苔白厚腻,为平胃散证。用两法合方。另加金钱草、虎杖、海金沙、郁金、茵陈、栀子清泄肝胆湿热。
二诊见效,继续用前法,已泻大便2次,减大黄量为4g;仍加草果。另加青皮、片姜黄、橘叶行气止痛。
三诊口苦,柴胡汤证仍在,但大便已偏稀,腹已无急痛,大柴胡汤证已去,不得再用大柴胡汤,转方改用小柴胡汤。前诊,故去参、草、枣之甘补;胸痛,合金铃子散止痛;另仿越鞠法加香附、川芎疏肝胆之,行气活血。
特别提示:
之一,一诊刘渡舟先生根据《伤寒论》第条方证,在初步判断为大柴胡汤证后,进一步问“大便”“心烦”,以确定此方证的诊断。
之二,二诊加草果的手法,是根据《(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读》疟疾治法所载草果柴平汤而运用的。刘渡舟先生根据《医宗金鉴》此法,自拟草果小柴平胃汤。又据该书所载:“便硬者,宜大柴胡汤加芒硝、草果、厚朴、槟郎下之”的用法,自草果大柴平胃汤,用于治疗大柴胡汤与平胃散合并证而湿郁更重有草果证者。
之三,在二诊时刘渡舟先生对我们讲:《伤寒》辨六经,《金匱》辨五脏,《中藏经》用脏腑五脏辨证结合六气。古中医无细菌学,讲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要与五脏对号。如宋先生这病,是胆肝有病,而舌苔特别白腻,是六气之湿热阻塞而痛,故用大柴胡汤合平胃散,服完痛减了。
|注:本文中所提中药处方,请勿擅自服用,需要在中医师辩证基础上指导使用
|文章摘自《跟刘渡舟学用经方》,作者:张文选、王建红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