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愈胆囊炎之方

北京皮肤病诚信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906/6508742.html

胆囊炎和胆结石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疾病。胆囊炎发病率比较高,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常常会跟胆结石同时存在。

胆囊炎胆结石通常有什么症状?

如果出现右上腹的剧痛或者绞痛,多是由于结石或者梗阻所导致的急性的胆囊炎,这种突然发作的疼痛会比较剧烈,或者是绞痛型。还有就是非梗阻性的急性胆囊炎,这种表现的右上腹疼痛一般不会太剧烈,多是持续性的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发展,疼痛也会加强,通常会呈放射性的疼痛,最常见的会放射到肩部等。

胆囊结石多出现在成年人,女性比男性多,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会升高。结石是胆固醇结石或者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红素结石。它与很多原因都有关。比如任何能够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代谢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结石的形成。比如:肥胖、妊娠、高脂肪的饮食、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硬化等等。在我国是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可能是由于水质和饮食习惯的原因。

胆囊炎胆结石的主要症状,除了右上腹剧烈疼痛,还伴随着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

中医上怎么描述胆囊炎胆结石的?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下,肝胆相互联系。胆以通降下行为顺,它既具有传而不藏,实而不满等各腑所具的普遍性。但又和其他各腑不同,具有不储藏或转输水谷糟粕以及粪溺等浊物的特殊性,是异乎寻常的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胆汁清净不浊,故又称为“中清之腑”。

中医学虽没有胆囊炎胆结石的病名,但古书上很早就有类似本病的证候记载:《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胀痛”,及《伤寒论》中“结胸发黄”的描述与本病十分相似。其他医籍在有关胁痛、黄疸、寒热、呕吐等门类中,均有有关本病证候、治疗的论述,可供借鉴。

通常由于胆结石导致的胆囊炎,由于反复发作,让人痛苦不堪,医院会选择手术的方法来一了百了。只是胆石的大小,性质和分布范围又各不相同,比如肝内胆管结石,依靠单纯的手术方法,常难取得理想的治效;而结石范围广泛的病例,手术中亦易忽略遗漏,致使结石残留常致再发和再次手术。

中医是从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出发,能促进炎症消退,结石排出或缩小。不仅能缓解症状,减少发病次数,且能使部分病人得到彻底痊愈。

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思路

凡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虫积等,都可能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壅阻,从而影响到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然后使得胆汁的排泄不通畅,不通则痛嘛。另外,湿热熏蒸,会发生黄疸;气血郁结,热结不散则化为脓;如湿热长期不化,胆汁凝结,就成为砂石了。

胆囊的炎症和结石常同时并存,互为因果,且与情绪、饮食和蛔虫等有关,因此,在治疗时往往难以截然分开,需要把这两个问题都考虑上。

根据辩证的结果,很容易出治疗方法: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燥湿泻火,舒肝利胆,理气开郁,行气活血,降逆止健脾和胃,安蛔止痛,补气养血,温中散寒。

从临床症状分析,以湿热气滞居多,见证除口苦、咽干、头晕、不思饮食、寒热往来这些少阳经症状外,湿热者,多有面目或全身出现黄疸,右上腹持续胀痛或偶有阵发性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浊或赤流,脉象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或厚,这种情况,治宜清热利湿、通下、疏肝利胆。

气滞的人,性情急躁没耐性,善怒,一般没有寒热和黄疸症状出现。右上腹胀痛、绞痛或阵发性窜痛,通常都是因为郁怒诱发致痛势加重。小便清利或微黄,脉象沉涩或弦细,舌尖微红、苔薄白或微黄,治宜舒肝利胆、缓急止痛。

“六腑以通为用”,按照“痛随利减”的规律。

-在急性发作期间,一般以和解少阳、舒肝利胆、通里攻下为法,用大柴胡汤加郁金、广木香、金钱草。

-若湿热重的,加苦参、滑石;实火重,加龙胆草、生山栀;气滞的,加香附、青皮;血瘀的,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

-痛剧时,加川楝子、延胡索;出现黄疸时,加茵陈、白鲜皮、秦艽;呕吐的,加橘皮、竹茹;有食滞的,加焦六曲、焦山楂、乌药;平素嗜酒的人,酌加葛花、枳椇子、红豆蔻。

慢性病人出现腑实证的机会很少,就是有时候出现,症状也比较轻,所以在治疗时较少应用攻里泻下剂,临床上常就随证治开方,金钱草开郁散为主,药用金钱草、柴胡、枳实、白芍、生甘草、郁金、海螵蛸、浙贝母等。

这个方子的主要思路是:方取四逆散疏达肝胆郁气,乌贝散化滞散结,金钱草清湿热、化结石,郁金行气活血、利胆止痛。如果有腹痛,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如果阴虚血热,烦躁,头晕头痛,舌质红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栀、决明子、旱莲草。

胆囊炎、胆石症的中医诊治,要在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还需要根据情况,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按照病人的体质、年龄、职业、饮食、情志等各种情况,以及其他兼证等等,随症变化,灵活运用,也就是随证治之。切忌千篇一律,固守成方。

“乐(lè)道微言”——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

常樂小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yan.com/myys/105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