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下面的例子:
(1)磨剪子锵菜刀!磨剪子锵菜刀!挑筐喊磨刀的人,就在窗下。他的筐里有糖葫芦,绿豆和红豆喜欢跟在他后面,学着他叫“磨刀”的声音。(《边疆文学》年第2期)
笔者读后,对“锵菜刀”的说法有点疑惑。翻书、上网一查,“锵菜刀”的说法还真不少。例如:
(2)周日,正在家里忙家务,忽听外面传来如歌的吆喝:“磨剪子哟——锵菜刀。”声音粗而洪亮,且洋溢着欢快。(《老同志之友》年第6期)
(3)磨剪子喽锵菜刀——磨刀人扛着板凳,使用接头暗号,一路神秘地走来。(《散文诗》年第8期)
除此之外,“戗菜刀”的说法也不少。例如:
(4)程海是一个小局的局长,老裴是专门磨剪子戗菜刀的。(《时代报告》年第5期)
(5)“磨剪子嘞——戗菜刀。”一声悠长的吆喝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一抬头,窗外,一位大爷正弓着腰,扛着一张特制的高脚长条凳走进了小区。(《就业与保障》年第12期)
(6)“磨剪子嘞戗菜刀,磨剪子嘞戗菜刀……”穿着估计跟他差不多年纪的靛蓝色工作服的老人,戴着护袖,头顶着同样颜色的前进帽,骑着旧自行车穿行在老城区的街坊小巷里……(《东方文化周刊》年第3期)
经查证,不论是“锵菜刀”的“锵”,还是“戗菜刀”的“戗”,都是“抢”之误。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字典》(第11版)、《新编汉语辞海》(第1版)都有“磨剪子抢菜刀”这个例子,其中的“抢”,读音是“qiǎng”,意思是“刮掉或擦掉物体表面的一层”。主流媒体也有“磨剪子抢菜刀”的用例,请看:
(7)冰糖葫芦的叫卖声、磨剪子抢菜刀的吆喝声、小市民讨价还价的你来我往……8月,话剧《断金》在加拿大上演……(《人民日报》年8月23日)
语言文字是约定俗成的。既然“抢菜刀”已经收入词典,说明其已广泛使用、形成习惯,我们不应擅自把“抢”写成“锵、戗”或其他形式了。
(改编自年6月9日《语言文字报》文章《磨剪子“锵”菜刀?》;作者:安徽省宿松县第二中学教师/夏松平;图片来自网络)(文字编辑、校对: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