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与解剖课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N海都全媒体记者陈琦实习生钟怡灵

高校招生在即,许多学生都在挑选自己心仪的专业,其中不少人立志成为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说起医学生,最让大家好奇的就是“解剖课”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程,海都记者采访了福建中医药大学两位医学生,听她们讲述“解剖课”的那些故事。

从不适到熟练见识了“大体老师”

傅春花是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骨伤科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说起医学生必不可少的“解剖课”,她说:“第一次上课时,兴奋比紧张更多。”

“大一时,我们专业一个星期上两节系统解剖课,大二时一个星期上三节局部解剖课。”傅春花说,解剖课上大多使用小白鼠、青蛙作为实验用具,大一时更多的是在老师指导下观察它们,到了大二才开始真正自己动手解剖。

“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准备解剖小白鼠时,心情还是比较兴奋的,因为终于可以动手实操了!”傅春花说,“我们班分成6人一小组进行实验,很多同学包括我,一开始抓不住活蹦乱跳的小白鼠,还会被它咬上一口,特别疼。”傅春花告诉记者,解剖开始前要先对小白鼠进行处理,待它死亡后,再将肚子撑平,用剪刀从腹部剪开,把需要观察的结构,例如肠道、肝脏等单独解剖出来,“第一次解剖动物时,我一整天都有点吃不下饭,解剖的画面会一直在我脑子里盘旋”。

傅春花告诉记者,每个学期课程结束后,老师还会安排他们去参观“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每次去参观“大体老师”时,大家都十分安静,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因为听老师说,现在‘大体老师’很少,所以要珍惜每一次的教学机会。”

傅春花表示,第一次看完“大体老师”后,确实会有些不适应,“但是到后面,随着实操课越上越多,我们也越来越熟练了,看到‘大体老师’也就逐渐适应了”。

“我从小就想当医生,高考结束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一名医学生,因为这个职业能够救死扶伤,十分伟大。”面对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傅春花想对他们说:“第一次解剖课总有不知所措的时候,但多多练习就会熟练起来。同时也不要害怕,这些小动物和‘大体老师’都是在为医学事业做贡献,要对它们怀有尊敬之情。”

感恩“无言良师”怀着敬畏心上课

郑桔蓉是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解剖课对他们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我们的解剖课有局部解剖、动物解剖,还有人体解剖等。动物解剖课一般一周上一到两次,其他都是一周一次。”郑桔蓉告诉记者,动物解剖课中会接触到家兔、小鼠和蟾蜍等动物,作为临床医学的学生对它们也都保持着敬畏之心。

“解剖小动物,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手抖,但心情都是激动大过恐惧。”郑桔蓉回忆道,“只要按步骤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了。”

“第一次亲自进行人体解剖是在大三,那时大家都很积极地去尝试,只是操作会比较慢,但不会很紧张。”郑桔蓉说,第一堂课会有致敬“大体老师”的环节,每次解剖前也要对其鞠躬以表敬重,感谢无言的“老师”。

“许多人会认为‘大体老师’由于药物浸泡会有异味,但其实并没有。学校的解剖实验室是装有空气净化系统的,操作中并不会有特别大的不适。”郑桔蓉告诉记者,这门课程大家操作的热情度都很高,不熟练的也会积极留下来继续完成任务。

作为一名医学生,郑桔蓉表示,虽然学习的过程很辛苦但很有挑战性,“熟能生巧”是推动她进步的重要因素,“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临床医学专业更需要同学们积极自主学习,在课前做好预习,并明白理论知识才是实践操作最重要的基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yan.com/myys/113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