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秀云剪刀下流淌的呼兰河人民资讯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本文来源:生活报」生活报记者周际娜草帽上插着鲜花的“祖父”、捅破祖母纸窗的“我”、喜欢跟天上雀子说话的“有二伯”、牵着马在井边饮水的“团圆媳妇”、抱着孩子坐在冷炕上的“王大姑娘”、磨坊里干活儿的“冯歪嘴子”……这些《呼兰河传》里遥远的人和故事,在左秀云的剪刀下,又重新活了一遍。今年是萧红诞辰周年,55岁的呼兰人左秀云,耗时三年,给这位老乡送上了一份喜庆的“生日礼物”——她用幅剪纸作品,还原了《呼兰河传》里的名场面。单位在萧红故居对面曾报名去“后花园”种果蔬左秀云是近十来年才喜欢上萧红的。跟那些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的读者不同,身在呼兰的她,多少有点儿“灯下黑”。她以前没认真读过萧红的作品,一度以为萧红的名望“是吹出去的”。左秀云真正开始接触萧红的作品是在年,她无意中翻到一本杂志,里面介绍了萧红的诗歌《青杏》。“我生活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般苦涩”,一首简单的小诗,却深深吸引了她。自此,她开始阅读萧红的诗歌、小说,成了彻头彻尾的“萧红迷”。在家乡“追星”,终归是有地缘优势的,这也让左秀云的生活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读完《呼兰河传》,她发现,熟悉的地方竟然全是“风景”。左秀云是省传染病院的护士,后来调到了道外分院,她工作了几十年的地点是《呼兰河传》里描写的南大营遗址,与萧红故居仅一道之隔。她常走在南二道街上,“龙王庙”、“农业学校”就在身旁,这也让她有点恍惚,仿佛萧红笔下的那些人和事也跟着鲜活起来。年,萧红故居要招募一批志愿者,没干过农活儿的左秀云跑去报名种地。她用业余时间边学边种,从备垄学起,想把“后花园”还原成萧红童年时的样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她在“后花园”里种了30多种果蔬,有当年萧红和爷爷种过的黄瓜、倭瓜、小白菜等。虽然是“零基础”,但她很听劝,热心游客纷纷给她提建议,还有人亲自上手指导。“那年瓜果长势特别好。”左秀云笑着对生活报记者说。为赶“寿礼”下班后埋头剪纸最近一年胖了二十斤在左秀云看来,仅在田地上还原后花园是不够的。年春天,她拿起剪刀,开始了在红纸上的另一种“还原”。说起学剪纸,左秀云是女儿的“师妹”。女儿8岁起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翟文秀老师学剪纸,年女儿考上哈工大后,左秀云没那么忙了,业余时间便去跟翟老师学艺。左秀云虽然剪过不少生肖图、丰收图,但她没有美术功底,想要还原《呼兰河传》显然是“超纲”了。好在她有创作热情,创作初衷就像她的剪纸作品一样简单质朴:“作为家乡人儿,我想为她做点啥儿。”她的想法得到了身边人的支持。一个喜欢画画的朋友跟她说,30年前自己也有过这个想法,但被周围人给“浇凉了”,一直很后悔,并鼓励左秀云:“这事儿有意义,你可一定要坚持住!”三年来,左秀云去过上百次萧红故居。用现在的流行说法,这叫“沉浸式”剪纸,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在屋里头熏”。她置身于场景之中,把一个个老物件拍成照片,回家后用铅笔画出来。马厩、老井、磨坊、炕柜、锅台、竹筐……渐渐地,左秀云对萧红故居熟悉到连“鸡窝挪地方了”都知道。她把业余时间全都花在了剪纸上,尤其是今年,为了赶进度,把其他的爱好全停了,亲友想见她一面都难。医院工作很疲惫,每天下班后左秀云还是独霸着家里的2米长桌剪纸,一剪就是五六个小时。丈夫老杨很支持她,自个儿承包了所有家务活儿。左秀云记不清楚自己究竟读了多少遍《呼兰河传》,书上画满了红蓝标记。剪纸时,她还播放着《呼兰河传》的小说音频,边听边剪。为了让细节更加准确,她在剪西岗公园大门时,四处寻找呼兰老照片、翻地方志,想要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呼兰小城。为了完成这些拼贴作品,左秀云的手腕上没少贴膏药,她不好意思地向生活报记者透露:“最近这一年,因为总坐着,我胖了将近20斤。”朴素稚拙中见灵性《呼兰河传》真成了“风土画”有人说,左秀云的作品“朴素稚拙中见灵性”。她的这些剪纸虽然不算精美,却跟《呼兰河传》很搭,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书里的哪个场景。创作时,左秀云力求画面简洁干净,表意清楚,觉得不理想的就反复剪。三年来,她的喜怒哀乐始终都被故事里的人和事牵着。剪盛夏的“后花园”时,她打心眼儿里高兴,仿佛自己也一头扎进了花草丛里;剪“团圆媳妇之死”时,她既愤怒又难过,特意在角落里加了一只老鼠,意思是在麻木的人眼中,生命如老鼠般轻贱;剪“王大姑娘死的夜晚”,乌鸦漫天,她忍不住跟着长吁短叹……在还原书中场景的同时,左秀云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小心思。比如,为了表现“婶婆”疯了,她让“婶婆”坐在冒着热气的锅台上,举着烟袋跟路过的小狗、小鸡打招呼。她把孩子们唱童谣的场景全都剪了出来,因为“拉大锯扯大锯”,不仅是萧红的童年记忆,也是她自己的。一个个悲剧发生后,萧红在小说里多次写道“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红色剪纸似乎很难表现出那种情绪,这也让左秀云犯了难。她反复琢磨了好几个月,不断地重剪,最后干脆放下剪刀,直接用手撕出了一幅画面,树和房屋都是歪歪扭扭的,暗合了凄凉心境……茅盾当年评价《呼兰河传》,称其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采访结束前,左秀云跟生活报记者提起了这句话,她感慨地说:“你看,它真的变成‘风土画’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萧红当年在写这段尾声时也许满怀忧伤,可是,尽管“小主人”再没回来,仍有人帮她种“后花园”,给她准备生日礼物,她离开人间快80年了,依然活在万千读者朴素而又真切的惦念里。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08-:00:00:0耗时三年用百幅剪纸还原《呼兰河传》名场面送给老乡萧红的岁“生日礼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yan.com/myys/128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