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很多朋友开始重视体检。但是,体检过程中经常出现各式息肉,如胃肠息肉、声带息肉、鼻咽息肉、胆囊息肉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__
1.体检时,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2.究竟是保胆还是切胆呢?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又称胆息肉,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lesionsofgallbladder),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成息肉状生长的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未临床症状,只有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的几率会明显提高。
那么问题来了,谁容易被胆囊息肉盯上?
如果你有下面这些习惯的话,那么你得小心了:
(1)不吃早餐或很少吃早餐,饮食不规律。
(2)经常喝酒甚至经常醉酒,及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鱼子、海鲜等。
(3)社会生活及工作的思想压力较大,经常烦躁易怒,情绪抑郁,体育活动较少。
(4)工作紧张,经常通宵熬夜,生活不规律。
放任胆囊息肉发展,有致命危险吗?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息肉"就是可理可不理的小东西。可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胆囊息肉,如果不辨别其真伪,放任其发展,最终很有可能会恶变。一旦恶变为胆囊癌的话,治愈率非常低。
胆囊息肉,是选择吃药?还是手术治疗?
一些消炎利胆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有些小于5mm的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消除有一些效果。
然而,对于胆囊腺瘤样息肉而言,药物并无任何疗效,应定期检查超声,观察息肉的大小及形态有无发生变化,如果有手术指征,应积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患有细小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患者而言,在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后,即使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胆囊息肉也会逐渐消失。
其实,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可以不采用手术治疗,但以下3种情况的出现,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1)没有明显症状,但胆囊息肉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或息肉直径超过1cm,或为单发病变,或息肉基底部宽大,或生长息肉的胆囊壁局部增厚,或息肉位于胆囊靠近肝脏或靠近胆囊出口的位置,或合并有胆囊结石等,特别是年龄超过50岁时,应考虑手术切除治疗。
(2)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可行手术治疗。
(3)因胆囊息肉而背负沉重思想负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如患者没有以上情况,可不急于手术,建议每3~6个月超声复查一次,我们称之为随访观察。
有胆囊息肉,究竟是保胆还是切胆?
我们总有这样一个心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能保还是尽量保。
但是,保胆手术,虽然去除了胆囊内病灶,满足了病人保留胆囊的心理需求,实际上,经过保胆手术后的胆囊犹如一枚定时炸弹,不仅仍然会有新的息肉和结石病灶产生,而且随着胆囊慢性炎症的加重及反复,其发生癌变的几率大大提高。一旦癌变,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胆囊切除手术能从根本上降低胆囊疾病的恶化。事实上,现在经常采用的胆囊切除手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C)相比,具有创口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出院早等优点,当然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病人住院手术费用稍高。
那么大家关心的问题来了,一旦发现胆囊息肉后,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呢?
(1)食宜清淡、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忌高脂、高胆固醇、酒类饮食。应多饮白开水,适度锻炼身体。
(2)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应尽量避免。
(3)另外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也可能有关系,应尽可能避免。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参考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中科U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