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会选择好好放松一下,但是,要做到张弛有度,在享受节日的同时预防“节日病”,尤为重要。
一.吃喝不可暴饮暴食逢年过节吃得丰盛些无可非议,但进食不可过量,吸收不了反而有害,常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引起急性胃扩张,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
节日期间大吃大喝、大量饮酒,或是饮食太过油腻,可能导致胆汁分泌过多,从而诱发急性胆囊炎,或是胆石症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腰背部放射,同时还可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医院治疗。
二、亲朋相聚莫劝酒贪杯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春节家宴适量饮酒,可以助兴,但不可劝酒和赌酒。有肝病、心脏病、肾病和糖尿病的更应谨慎,以防不利。
每年春节期间,医院急诊室都会有不少人因酒精中毒来治疗。医生提醒,酒精中毒者除了有呕吐现象外,在神经兴奋期时还会有话多、言语不清、动作笨拙等表现。当中毒者进入昏睡期后,一般表现为颜面苍白、口唇微紫、皮肤湿冷、体温下降、瞳孔散大、脉搏快、呼吸缓慢有鼾声,应及早就医。
三、宠物可爱不能随意逗闹现在有不少家庭中喜欢养猫、狗等宠物,过年时人多,宠物易受惊伤人。因此,去养有宠物的亲朋好友家做客时,可能会被猫、狗抓、咬伤。一般而言,儿童最容易被猫狗咬伤。
被宠物抓、咬伤后,要立即用大量肥皂水,反复多次地冲洗伤口,尽量减少病毒的侵入。不管是被猫还是狗抓咬伤,医院进行狂犬疫苗注射,不能超过24小时。
四、身有陈疾莫要迷信停药春节期间服药,有些人认为不吉利,甚至有些迷信说法“大年初一服药的话一整年都要吃药”,因此而擅自停药,图个好盼头,结果引起疾病复发和加重。
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服药,尤其是一些急性病,更应遵医嘱不能随便停药。
五、饮食注意:“2多3少”“2多”
是指多吃鱼肉和多吃水果蔬菜。因鱼肉中的脂肪酸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水果蔬菜能够提供大量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水果蔬菜应占每天食物摄入量的1/3以上。
“3少”
是指少吃脂肪、少吃盐和少吃糖。因饱和脂肪会增加血液胆固醇的含量,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过量摄入盐会导致高血压;含糖的食物和饮料,容易引起蛀牙,增加人体的饱腹感,影响正常进食,长期饮用容易引起营养不良。
六、预防牙齿“春节病”请注意这五条很多人认为,节日牙疼是上火引起的,这是一大误区,很多患者平时口腔就有问题,却不积极治疗,一旦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等,就成了诱发牙齿“春节病”的导火索。
1.注意饮食细节
合理饮食,少吃辛辣、烫口食物。保持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早晚刷牙,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残留物。
2.做好节前口腔检查
医院做口腔检查,看是否有隐藏病症。很多人平时感觉牙齿没问题,一到过节大吃大喝便引发潜在牙病。节前有牙病,更得赶紧治,并整体检查一遍,既减轻痛苦,又扫除隐患。
3.别把牙齿当开瓶器
对于过于坚硬的东西,如酒瓶盖、坚果壳、螃蟹腿,请用专业工具开启,不要贪图方便而用牙齿代替,防止造成牙齿崩裂、口腔内黏膜损伤等意外伤害。
4.缺牙应尽快补
很多人觉得缺牙无所谓,其实,缺牙不补会造成邻近的牙齿向缺牙位置移动,咀嚼功能减退,牙槽骨呈现废用性萎缩等不良状况。
5.孩子的牙齿更应注意
儿童应多吃富含钙质和纤维的食物,尽量少吃甜食和饮料,喝饮料用吸管;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时治疗龋齿,以终止病变的发生发展,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
七、疫情防控最重要1.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
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出门不要忘记戴口罩;室内定时开窗通风。
2.一米线少出行不聚集
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非必要不出行,倡导就地过年,减少流动;提倡线上贺岁,少串门,少聚餐。
3.测体温测核酸及时就医
外出配合测体温,扫描健康码;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积极配合查验核酸;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及时就医。
4.吃熟食用公筷讲节约
食用肉、蛋及水产品,要煮熟煮透;提倡公勺公筷,分餐制;讲节约,不浪费。
5.、讲科学拒谣言担责任
学习健康知识,增强防范意识;不恐慌、不松懈,不信谣、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