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都属于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胁痛、腹满、胃痞病范畴。但其病机复杂,其形成应以肝郁脾虚为根本。肝木抑郁,失其调达疏泄之性,木郁不得疏土,脾胃气滞,失其健运,故往往与脾胃症状伴随出现。胆为中精之腑,胆汁有赖肝之疏泄,以通利为用,以疏降为顺达。临床病例较多,个案与同道分享。
患者王某,男,61岁,退休公交司机,年9月23日。患者自述患胃病多年,近两周胁肋胀痛,胃脘烧灼疼痛,返酸。曾服用香砂养胃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胃药效果不显,先后经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查、胃镜、肝、胆、胰腺B超检查。提示:幽门螺旋杆菌超标、胆囊炎胆结石、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刻下:患者心理压力较大。胁肋胀痛,胸腹胀满,胸闷心悸、纳呆、返酸,大便粘滞2-3日一行,面色无华,舌暗红胖大,苔黄厚腻,左脉弦滑数少力,右脉软滑无力。
触诊:右胁下胆区压痛,叩击痛,肩背部、胸腰段弥漫性肌紧张,腹部脐周压痛。
诊断:中医诊断:胁痛,胃脘痛;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证。
西医诊断:胆结石、胆囊炎、食管炎、慢性胃炎。
治疗:1、铍针治疗:在背部触诊,选肌张力最高点行触及术、减张术,腹部中脘行减张术治疗。(铍针治疗后患者反馈胀痛症状缓解大半,倍感信心。)
2、中药治疗:疏肝理脾,升清降浊。处方如下:
9月30日复诊:药后诸症均减,背部张力范围及程度都已减大半。治疗仍遵前法,继服七剂。
10月9日三诊:诸症已除,大便日行2次。舌淡暗胖大,苔白腻,左脉虚弦滑,右脉软滑无力。背部张力改变呈局限性条索。上方祛大黄,加川芎12g,杭白芍18g,继服14剂。
分析:临床每遇肝郁脾虚证,当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人之脏腑,脾胃属土。根据“土能生万物,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脾土可包括肺金、肝木、心火、肾水诸脏。《内经》“调其中气,使之和平。”这里中气,应指脾胃之气。脾之升清,胃之降浊而言。《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言“肝气宜升,非脾土之气上行,则肝气不升。胆火宜降,非胃土之气下行,则胆火不降。”
本例患者胁肋胀痛,胸腹胀满,胸闷心悸、纳呆、返酸,大便粘滞2-3日一行,面色无华,舌暗红胖大,苔黄厚腻,左脉弦滑数少力,右脉软滑无力。当属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证。故以旋复代赭汤合小承气汤为主方,降逆化浊,益气和胃。加黄连与干姜相配,辛开苦降;柴胡、川芎疏肝之郁,助党参,白术升其脾之清阳,枳实、海金沙、金钱草、川楝子合生大黄清利肝胆,降胃之浊阴。诸药合用,升清降浊,取“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意,得以治愈。
焦加立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