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颂中华磨剪刀,唻铲白刀

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非遗,总这么让人深深迷恋。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在时间的洪流中传演不息,是龙城最耀眼的符号!国庆期间,常州发布开设“文脉颂中华”专栏,带你领略常州非遗的魅力。

记忆中的吆喝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初,常州老城区的大街小巷经常会听见一声又一声的“吆喝声”,其声调独特,颇有韵味......

如果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常州,下面这几声吆喝,你一定记得!

磨剪刀,唻——铲白刀

“磨剪刀,唻——铲白刀”这是早年常州老城区磨剪刀师傅一边行走一边发出的吆喝声。过去在寻常百姓人家剪刀用途比较大,因此“磨剪刀”的行业也就产生了,尤其是流动的磨剪刀的人很多。常在大街小巷内看见见头戴草帽,身穿旧衣服,肩扛短板凳,板凳上放着一块磨刀砖,一把戗刀铲子,一罐浑浊的水,顶多在加把毛刷,这就是磨剪刀人的全部“家当”了,边走边沿街叫喊磨剪刀。那时居家过日子的主妇们会把用钝了的菜刀、剪刀拿出来给磨刀师傅,经磨刀师傅在刀砖上淋点水磨得“煞刮瞠亮”而且锋利无比。这样经过打磨的剪刀和菜刀又可以用一阵子了。

常州人有句歇后语叫做“瞎子磨刀——亮佬哩”。说的就是那些剪刀,白刀磨好后,刀口亮堂发白,手指摸上去就感到非常锋利了。

箍—桶噢

“箍—桶噢”,在古城常州老城区大街小巷早年经常会听到一声这样的“吆喝声”。这都是因为那时自来水在市区尚未完全普及,人们吃的水大都是用木桶到河里或井里挑的水再倒在水缸里备用的。因此木桶成为当时千家万户是必不可少的担水工具,于是也就有了修木桶(俗称“箍桶”)这一行业。此行业还有一个很艺术的名称叫“圆作”。随着生活习性的改善,城市自来水工程的运用和发展,广大百姓不再吃河水或井水,因此这“提水桶”等储水用品也渐渐淘汰,于是这水桶修理行业也淡出了市场。

洋伞—纸伞修

在早年常州老城区市民日常生活中,一把雨伞破了就去修,修了再用,这在一般普通的家庭中是很平常的。于是修伞的行业就产生了。有固定的修伞店,也有走街串巷移动的修伞铺。因此常听见修伞佬沿街叫喊:“洋伞—纸伞修”。在修理伞的过程中,常见的是油纸伞,因为它最容易破易损。但这伞在修伞人手中那是“小菜一碟”,只见修伞师傅将油纸和浸入桐油的浆料,在破损处涂抹覆盖修补,一会儿一把修过的油纸伞又好重新使用了。那时只要听到这“洋伞—纸伞修”的吆喝声,不少家庭主妇都会拿家中破损的布伞或纸伞给修伞师傅修理。

老吆喝声是我们城市发展史中的“重要记忆”,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果说传统的“美味佳肴”是我们“舌尖上的中国”,那么这逝去的“吆喝声”就是我们“耳朵里的常州”......让人回味无穷。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回忆,有这么一群人把老吆喝声搬上了舞台!

在近期省文联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期间举行的文艺演出中,常州华音长青艺术团带来的民俗风情表演《常州吆喝》受到了全省艺术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yan.com/myzl/118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