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南网2月5日电(张培赵素歌)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是郭沫若先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高度赞誉。初次见到襄城剪纸达人孟坤鹏的时候,深切体会到了不朽的剪纸艺术魅力。朴素的黑袄,腼腆紧张,这是记者对孟坤鹏的最初印象。当他拿起剪刀的瞬间,便气定神闲,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以心运手,剪随手动,行云流水间,一幅“双牛送福图”便活灵活现。娴熟的镂空技法、拐角处圆润的线条,作品展开的瞬间,艺术与精神尽显。在惊叹剪纸艺术神韵的时候,孟坤鹏展示了他的其它剪纸作品:“这是雷锋肖像、襄城县农民丰收节农民劳动图、双牛犁地丰收图……”每一幅剪纸,都栩栩如生,把握时代脉搏、带有美好寓意。看着他的这些宝贝,孟坤鹏的眼神里盛满了笑意和满足。耳濡目染技传承 孟坤鹏是襄城县交通运输局一名普通职工,同时也是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昌市民协协会会员。对剪纸艺术的热爱,源于他受家庭的影响。孟坤鹏的姥姥和妈妈都会剪纸,“农活之余,妈妈会做一些手工,如绣个花卉啥的,现在家里还存着一些花样子。小时候哭闹,为了哄我开心,妈妈会剪一些小蝴蝶、小兔子,吸引我的注意力。真神奇,随手之间、用剪刀三下两下,就可以剪出这么漂亮的小动物。我便央求母亲在闲暇时教自己剪几下。”谈及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孟坤鹏打开了话匣子,“随后上学了,在美术课本上看到剪纸作品,才知道原来母亲教我的这叫剪纸,是民间艺术,脑海中才有了剪纸的概念。”本以为小孟坤鹏只是一时新奇,剪着玩玩,结果他却认真了,这一认真引来不少人的质疑。“手工活儿都是女娃娃干的,一个男孩子整天学这些,真是‘不务正业’!”然而,孟坤鹏就是放不下剪刀,断不了“剪纸的瘾”。耳濡目染下,孟坤鹏沉浸到剪纸世界中。这一沉浸,便是三十多年。匠心淬炼好剪功一把剪刀、一屋纸屑,每天夜深人闲时,孟坤鹏便拿出剪刀、纸张,琢磨起剪纸,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琢磨剪纸,在传承剪纸艺术的道路上,孟坤鹏越走越起劲。除了拜访各地剪纸艺人,孟坤鹏刻苦自学,临摹剪纸大师作品、博览群书、利用互联网和从未谋面的各地“剪友”交流学习。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孟坤鹏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在融会贯通中、不断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粗犷和南方剪纸的细腻婉约、兼顾传承与创新的剪纸技艺,在现代剪纸基础上、保留传统元素。他剪刀下的雷锋肖像逼真传神,社会的变化、美好的生活、民俗文化、美丽的风景,都通过他的剪纸一一生动呈现出来。在孟坤鹏的剪纸作品中,他最满意的要数雷锋肖像剪纸。年出生的孟坤鹏心中的偶像是雷锋,他将对偶像的敬爱倾注在喜爱的剪纸中,从年的第一版雷锋肖像开始修改,到第二版再到如今的第三版,他剪刀下的偶像肖像愈发生动。在第三版雷锋肖像中,孟坤鹏尝试着加入素描元素,根据人的阴影面不断深加工,第三版的雷锋肖像眼神生动,“画龙点睛”,人物顿时栩栩如生。正是浓厚的兴趣、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孟坤鹏的剪功越发娴熟,随手一剪,尽显灵动。爱与力量的注入使得每一幅作品充满神韵和灵性,传递着向善向好的正能量。孟坤鹏的雷锋系列、抗疫系列与传统剪纸系列作品多次被网络媒体刊发及名家收藏。执着坚守传技艺对于孟坤鹏来说,剪纸,不仅仅是窗棂上的装饰品,更是带有温度的技艺传承。“以前,问起来村中有没有会剪纸的,还能偶尔见到几个,现在大部分都过世了。”谈及伏牛山下一个个先后逝世的民间剪纸艺人,孟坤鹏神色难掩痛惜,他深深感受到剪纸艺术传承的紧迫性。怀着对剪纸的挚爱,对传承剪纸艺术的责任与担当,工作之余,孟坤鹏将剪纸艺术教授给自己的儿子,他进学校、进社区、把一身功夫免费传授给其他爱好剪纸的孩子和乡民,给孩子讲雷锋故事。“我有一个心愿,传承、弘扬剪纸艺术,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剪纸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以剪纸为载体,把雷锋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如今,孟坤鹏在襄城县已经小有名气,文化下乡、进社区等活动中,总能见他努力发光发热的身影。春节来临,孟坤鹏的新年计划是多做点偶像的剪纸,“我想着能有一个雷锋剪纸馆,为了剪纸艺术,我会继续努力。”谈及梦想,腼腆的孟坤鹏眼里充满了坚定,在梦想的道路上,他不懈努力着。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孟坤鹏不懈追求着,他说,作为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义务和责任把剪纸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年已立春,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襄城大地,已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相信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的剪纸文化艺术也会迎来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