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摄影
姚雨婷
“磨剪子嘞、戗菜刀……”悠扬的吆喝声曾经响彻大街小巷,这是属于磨刀匠人特有的符号。磨刀,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
作为一种传统的老手艺,磨刀匠的工具简单,行头也是固定的。他们习惯肩挑一条长凳,长凳一头固定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粗磨,一块用于细磨,凳腿上还绑着水铁罐——这便是磨刀匠的全部装备。他们终日游走在乡村街巷,挣的是一份辛苦钱。
如今,随着时代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一行当似乎成了老一辈人的集体记忆。然而,在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村,今年81岁的磨刀匠徐九仁,是为数不多仍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手艺人。
初见徐九仁,老人正在自家屋檐下磨刀。用于磨刀的工具是一条特制的长凳。凳子的一头用于固定磨刀石,两块精细程度不同的磨刀石交替使用。凳子旁的木头箱子里面装了一些简单的工具,锤子,钢铲,水刷等。这些物件看上去都已经上了年份。
徐九仁告诉小编,自己从18岁开始磨刀,至今已有63年,也见证了这项手艺由兴转衰的整个过程。“当时磨刀剪基本上是跑出去做,主要去杨庙、塘汇、油车港、荷花一带。那时还要坐船,下了船就挑担走村串户。”
徐九仁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磨刀行业盛行,生意源源不断,自己曾经一天磨过四五十把刀。
“这些工具陪伴了我快60年了,到现在还在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磨刀石。粗的磨刀石主要是把菜刀、剪刀有豁口和破损的地方磨掉,然后用中等粗度的磨刀石把刀面磨得滑一些,最后用细磨刀石进行精细打磨。”徐九仁说。
徐九仁说,磨刀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两个“角度”,一个是磨刀石放置的角度,另一个是刀刃磨出的角度。至于力度的掌控,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若是用力过大,就有可能导致刀锋出现卷刃的现象,若是用力不足,则刀锋会不够锋利。而一把未经任何打磨的新刀,往往需要耗费半个小时左右。
从小学习磨刀,徐九仁吃了不少苦。“到了冬天,皮肤比较紧,刀面也滑,稍不注意就会被磨刀石划伤手。”徐九仁说,小时候没有手套,手划破了就用布包起来以后继续干活,“那时太穷了,就要靠磨刀这门手艺吃饭,再难也得坚持。”
现如今,只要有赋闲时间,徐九仁依然会去磨刀。“有时候附近村里、社区里有活动让我去,我就会去帮他们磨刀。和磨刀打了60多年的交道,一天不磨手就痒痒。我就担心这门手艺要失传了,希望还在这行的人要坚持做好。”徐九仁感慨说道。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用久的菜刀剪刀会直接丢弃换新,这也许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这些曾经伴随时代发展的传统手艺始终是人们心中一段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