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小学学科-试讲及答辩-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咏柳》
《一》、考题回顾
1.题目:《咏柳》
2.内容:
3.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带领学生体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10分钟完成试讲;
(4)体会诗歌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答辩题目:
(1)请你说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咏物诗。
(2)请你谈一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及其理由。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完成了)同学们都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谁能来形容一下自己手里的树叶呢?(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这里有一个有关树叶的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下:天南地北都能住,春风给我把辫梳。溪畔湖边搭凉棚,能撒雪花当空舞。(柳树)没错,谜底就是柳树,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教学本课生字。
①认读
(“丝、裁”等字为平舌音,“妆、垂”等字为翘舌音,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
②写字
(播放汉字笔顺动画,学生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指导书写要点:“村”字,共七画,注意写时左窄右宽,第六笔的竖钩记得把钩写清楚。指导学生进行写字练习,教师巡视点拨。)
3.播放《咏柳》的配乐朗诵,请学生边听边画出正确的节奏,进行朗用读,教师纠正。(明确: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题诗意。(明确:咏柳—-歌颂、赞美柳树)
(三)深入研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从本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明确:看见了一幅春风吹动柳树的画卷。仿佛看见了满树碧绿的叶子,柳枝婀娜多姿,在春风拂动下随风摆动。)
2.结合诗歌前两句,说一说你感受到柳树怎样的美?
(明确:感受到柳树的静态美。从“碧玉”和“绿丝绦”可以感受到。一棵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碧玉装扮成的一样,千万柳条好像是绿色的丝绦一样垂下来。此时无风,静静的柳树展现了一幅枝条翠绿、生机勃勃的画面。)
3.朗读诗歌后两句,说一说一阵微风吹来后,诗人又是如何赞美柳树的?
(明确:此时通过描写动态美的画面来赞美柳树。不知道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细的柳叶,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表现了春风的动态美,作者把春风写“活”了,把柳叶也写“活”了。)
4.同桌交流:诗人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为什么这么写?明确:比喻和拟人。
比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把柳树比喻成碧玉和丝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的颜色和形态。“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剪刀,把春风的动态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拟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一个“妆”字,赋予了柳树人的动作,可以想象到柳树像个爱美的小姑娘,正在装扮自己。生动形象表现出柳树的美。“不知细叶谁裁出。”用“裁”字写出了春风的动态和柳叶的精致。
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对柳树的喜爱和对春天的赞美。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生活中见过的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2.试着用本节课中学会的比喻和拟人修辞夸一夸柳树的美。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带着对柳树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找找其他描写春天或者柳树的诗,第二天上课分享。
1.请你说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咏物诗。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诗歌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统一的标准,针对第一学段的古诗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因此,我首先会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描绘的意象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对事物的赞美之情。最后,诗歌当中所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也是学生体会咏物诗意境美的关键,因此我不仅会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存在的各种修辞,更会引导学生将讲课中学习的修辞运用到生活中,加深学习巩固。
对于诗歌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描写,可以将古诗分成不同的部分分别进行理解,方便学生了解。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一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及其理由。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了解诗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实际领悟诗歌的动态美及静态美,体会比喻、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柳树的喜爱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理由: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语文语法、词汇知识;但是可以通过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并且在反复朗读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畅想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各个学段的学生学习诗歌,都要表现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深入体会到作者诗歌中传递出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的感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