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徐志驰
中医治未病科常务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医院从事临床一线的诊疗工作,医院中医科主任、治未病科主任。医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在广州中医院进修1年,曾师从国内“刮痧圣手”李道政、脐针创始人齐永学习。参与组织市级科研课题3项,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篇。擅长运用中药汤剂、药膳、针灸、刮痧、刺血等中医传统疗法从体质整体调养入手,解决各种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体虚易感、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久咳、汗证、胃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围绝经期综合征、小儿疳积、青少年近视等问题,指导日常健康调理及疾病预防调护。专家门诊时间:除周二、周四上午外,其余上班时间均出诊出诊地点:三楼传统疗法区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惊蛰时节要遵循“养阳护肝”的养生原则。
惊蛰节气
省酸增甘,护阳壮阳
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此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所以,这一时段饮食养生,应顺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多吃含植物蛋白以及维生素的清淡食物,适当食用一些甜味食物。清淡的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因此,推荐多食一些春笋、芹菜等对肠胃蠕动有很好效果的粗纤维蔬菜。惊蛰时节天气虽然有所转暖,但余寒未清,在饮食上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以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天蒜、魔芋、香菜、生姜、葱等,这些食物性甘味辛,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能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
早睡早起,开窗通风
惊蛰时节人常会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精力充沛地工作生活。所以建议大家早睡早起。俗语说:“冷惊蛰,暖春分”,惊蛰时节乍暖乍冷,时不时“倒春寒”,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南方这个时节潮湿多余,病菌、病毒容易滋生,注意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建议多在上午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培补阳气,同时也要勤开窗通风。
适量运动,激发阳气
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应抓紧这个时间激发体内的阳气。建议上午进行适当的活动,可以激发体内阳气上升,但运动之前应做好热身。运动时大汗对于人体的阳气是一个消耗,所以运动时达到微汗就可以了。高强度剧烈运动,对人体养阳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春季运动,不要太过激烈,需要循序渐进。伸懒腰、春季散步、五禽戏可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
惊蛰时节保健三要穴
后溪穴
微握拳,位于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该穴连通“督脉”,按揉或艾灸此穴能升发阳气,能顺应惊蛰时节阳气升发。
肝俞穴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揉此穴能疏肝利胆,理气明目,适合慢性肝炎、胆囊炎、夜盲、近视等患者保健、治疗疾病。
丰隆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该穴有祛湿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适合南方潮湿时节保健养生以健脾祛湿。
医院推荐养生产品
1、清脂化湿茶
功效与主治:消积进食、平胃止渴,利尿解毒。适用于饮食过度,胸闷腹胀,小儿食积,体脂过多者。
2、养肝汤
功效与主治: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益胃生津的功效。全年适用,尤其适合经常熬夜、有口腔溃疡症状人群。
3、护胃健脾膏
功效与主治:健脾养胃。适用于脾虚,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腹胀、大便溏稀等。
治未病中心简介
医院治未病中心成立于年,是省级中西医结合治未病重点建设专科,医院治未病中心的技术支持。目前治未病中心有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3名,硕士4名。我中心一直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原则,运用中药、针刺、艾灸、铜砭刮痧、刺血、拔罐、耳穴压豆、穴位贴敷、中药沐足、膏方调护、药膳指导、养生茶饮等多种中医适宜技术,常年为内科常见病症(高血压、慢性胃肠炎、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头晕头痛、腰痛、感冒咳嗽、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等)制定个性化的中医调养方案。健康-往期回顾
◆徐主任教你节气养生
立春
◆徐主任教你节气养生
雨水
撰稿:苏妹英排版:Mi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