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双厚厚老茧的手——痛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陈明信惊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仙逝的噩耗,心里倍觉惊惶与哀惋。42年前,我们面对面交谈时的情景浮现眼前:年6月初的一天,我应邀赶往北碚天生桥西南农学院采访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学家袁隆平回母校讲学。我赶到时,学术报告已经开始了。西南农学院第四教学大楼阶梯教室多个位子已座无虚席,过道上、室外窗下也加了座位。我无法进场,院宣传部的同志说,会后安排袁隆平同志专门接待你。午后,黑红面孔、留着平头的袁隆平与我一见如故,双手紧紧握住我的双手,他那布满厚厚老茧的大手硬硬的、热乎乎的,我的心狂跳不止。他无拘无束,简直是个老农民的样子,精神充沛、声音洪亮,我们整整谈了一下午。他的科研历程,我把它写成了通讯《良种赞歌》(载重庆日报年6月15日)。他在重庆活动的情况我写了一篇消息,与通讯同天发出。现在回想起来,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有三大特点,实在令人难忘:首先是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带领科研小组连续9年坚持春在湖南、秋在南宁、冬在海南,不懈进行研究,每年有天以上在田间。在海南过着吃“碰碰饭(碰到农民吃啥就吃啥),住鸭棚子(有时赶不及天黑了在鸭棚子借宿过夜)”的生活,整整7个春秋没有回家。其次是不怕挫折的精神:袁隆平能成功搞出杂交水稻的历程可说是百折不挠,顶着各种压力进行的。本来他是在黔阳农校任教的教师,搞杂交水稻试验,用一些缸缸钵钵来试种水稻,取得了一点成效。后来竟被人斥之为带学生走“白专道路”的“骗子”,并被砸烂了那些缸缸钵钵。幸好有两个学生偷偷地藏了两钵在水沟里,保存了下来,试验才得以继续进行。年春,袁隆平带领学生培育出了一小片试验品种的秧苗,人们都喜在心头。谁料一夜之间,试验田的秧苗不翼而飞,他们强忍心痛,去四处寻找,最后在一口深井里仅仅找回了5株,袁隆平并不气馁,继续用这5株苗子把试验搞下去······再有就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他说“科学要大力实践,勇于攀登”。他认为包谷是异花授粉可以杂交,按常规,水稻属禾本科,是自花授粉,不易杂交,这是一大难点。但他想到高粱是禾本科,能够杂交成功,水稻也是禾本科,应该也能杂交。那时,水稻试验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用小剪刀精心地把水稻的雄花剪掉,另找其它稻种的雄花来匹配,但这太细了,很难奏效;另一种是用开水把雄花烫死,再找需用稻种的雄花粉来配上,这也太麻烦了。于是,他就到广阔的稻田去寻找那种雄花退化不育的植株来作母本,用别的稻株上的雄花花粉来匹配。最后,终于寻觅到了极为稀少的雄性不育植株,再用普遍可用的健壮雄花花粉来匹配,杂交试验获得这一步成功。虽然植株优势很旺,但产量不高。于是,他们又继续不断地研究试验,攻克了产量关、制种关······一步一步取得成功,为中国、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几十年过去了,这次采访的情景还如在眼前,现在您却离开了大家!敬爱的袁隆平院士,中国和世界人民感谢您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怀念您!袁隆平院士安息吧!(年5月24日)(作者系重庆日报退休记者)本文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