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徐颖
视频剪辑张恒伟
01:12对话背景:
12月上旬,第33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在上海揭晓并颁奖。湖北作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舒辉波的作品《逐光的孩子》获得年度图书(文字)奖,这是他第四次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是中国连续运作时间最长的文学奖项之一,年被正式提升为国际性的儿童文学奖项。
12月21日,获奖作家舒辉波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说,其实,他也常常与文学奖项失之交臂,写作初心不因获不获奖而改变,他把获奖当做写作额外的馈赠。
舒辉波
把获奖当做写作额外的馈赠
极目新闻记者:获奖对于您,是怎样的意义?
舒辉波:几乎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失败写进简历。我自己经历过太多这样的失败,比如有多少次进入了最后的评奖决选,最后却只是入围。还有多少次几乎就是二选一的时候,自己落选了。经历得多了,也就能看淡了,渐渐心气也开阔了,因为我会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写作。我把获奖当做写作额外的馈赠。
今年12月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颁奖现场
极目新闻记者:您的长篇小说《逐光的孩子》荣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图书奖(文字)奖。您当时怎样选择了支教这个题材来书写的?小说有原型吗?
舒辉波:这个题材的选择有点巧合,首先得感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年的4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熊社长和两位编辑老师一起来武汉找到我,基于他们对我的了解,认为我自己参与了很多支教活动,也比较了解这个群体,为什么不写一个与此有关的故事呢?写作有关支教题材的小说,也是我心中常常萌动的一个想法。当然起初我参与支教目的单纯,并非为了将来有一天要把这些写下来。决定写这个题材之后,我又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来做准备,采访了范献龙、徐本禹(通过华农团委)以及众多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小说主要以我们学校七年援教全国优秀教师范献龙为原型,但是当小说真正被完成之后,故事又和范献龙老师的经历千差万别,希望能获得范老师的认可。
舒辉波
“孩子们身上昂扬向上的光芒常常打动我”
极目新闻记者:您之前还有一部作品《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也获得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是什么机缘让您跨越十年采访了三四百个留守儿童,写成了这部作品?
舒辉波:是因为惦念。当时在电视台做完节目之后,那些孩子们欢笑和哭泣的样子还是会经常闪现在我的眼前,三两年,五六年过去,还是会常常想起他们,也会想:他们现在怎么样了?这样的惦念和好奇让我忍不住去寻找他们。当然,好多其实都找不到了,因为他们之中有不少是务工子女随父母居住在城中村,比如汉口复兴村那一带,当我去的时候,那里已经建起了高档花园小区。
舒辉波
极目新闻记者:这些留守儿童给您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舒辉波:准确地讲,他们之中有随打工的父母一起进城的,那不算留守儿童,应该是城市务工子女;还有一些是城市家庭因病因灾致贫的,他们也不算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只是我访问的其中一部分。触动就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种种困顿,其实也是我们人生中的种种困顿。让我动容的是,在那些身陷困顿中的孩子身上,我常常看见一种昂扬向上的理想光芒,他们被这样的理想主义安抚和照耀,这让他们能超脱当时当境的困顿。这在大人身上其实是少见的。
舒辉波作品《逐光的孩子》
舒辉波作品《男孩与野猫》
“我希望将来的作品能像安徒生的童话被一代代人阅读”
极目新闻记者:听说您在从事写作之前,经历非常丰富。跑过龙套、做过记者、当过导演,这些经历对您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舒辉波: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经历,或者说是一场接着一场的经历。痛苦和欢乐,失去和获得,都是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然后成为一个丰富的人,一个慈悲的人,一个从悲剧中寻找崇高的人,一个从绝望中寻找意义和价值的人。
极目新闻记者: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选择了文学写作的道路?
舒辉波:当作家是我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的一个梦,所以,也就不存在选择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努力去接近梦想。20岁时想得很天真,希望大学毕业之后做记者,接触深远而广阔的现实世界,然后回到大学教书同时也继续学习和思考,这样,写作也许会更好,只是没有想到自己会写儿童文学。
舒辉波作品《梦想是生命里的光》
极目新闻记者:您心目中好的儿童文学作家标准是怎样?您有没有文学的偶像?
舒辉波:我觉得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一定也是全人类最优秀的作家中的一部分,他们能写出散发着诗性的光芒、浪漫不做作、天真而丰富、温暖也深刻、美好不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我读书的时候比较喜欢鲁迅和莫言。如果要说文学偶像,我觉得全人类最伟大的作家都是我的偶像。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我希望将来我的作品能像安徒生的童话,被一代一代的人阅读。
舒辉波作品《你听我说》
我们被文学打动往往是因为读到了自己
极目新闻记者:您作品的名字都挺吸引人的,《剪刀石头布》《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天使的国》《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秋水河的秘密》,特别是《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与儿童共情,您是怎么做到的?
舒辉波:我们读到某本书被其打动,往往是因为我们在文字里读到了自己。那么作为写作者,他的写作除了态度诚恳之外,还得情感真实。于我而言,我每次写作的时候并不觉得我仅仅是在为孩子们写故事,我更觉得是在书写我自己对于生命、人生和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我既是在写“他们”,我更是在写我自己。比如您提到的《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这既是我观察到的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其实也是我的,因为我觉得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在写作时,我是我自己,我也是他们。我认为书名就像人的眼睛,我们看一个人的眼睛,往往大致能判断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书名也是这样的。如果您觉得这些书名好,那么,这些书十有八九也不会太差。
舒辉波作品《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
舒辉波作品《地下河》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能够行到更远
极目新闻记者: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之后,除了自己的写作,您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来推动本地的儿童文学事业?
舒辉波: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能够行到更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汇聚了好多志同道合的同事。在胡德才和罗晓静前后两位院长的支持下,我们开设了针对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研究》和《儿童文学创意写作》。我们的学生发表了大量的原创作品。我们还积极与省作协合作,省作协在我校挂牌成立了“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我们还举办了多场高规格的文学作品研讨会(研讨的作品中有三部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同时,还承担许多阅读推广、儿童教育等社会公益活动。目前中心除我之外,都是博士。李纲、肖画、蔡俊、殷璐、张玉敏、王维都是非常优秀的评论家,也就是说,这个中心的成立也推动了武汉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
人物档案:
舒辉波,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签约专业作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童话、非虚构共30多种,代表作有《天使的国》《梦想是生命里的光》《逐光的孩子》等。曾两次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四次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入围年度“中国好书”,《儿童文学》两届作家擂台赛金奖,第二届《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首届“中文原创YA文学奖”年度大奖等荣誉。部分作品被翻译至海外出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